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从6个方面作了概括和阐述,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新征程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金钥匙”。
“六个必须坚持”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六个必须坚持”既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底蕴,又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视野,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现了人民历史主体性与价值主体性的辩证统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主体、创造主体、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评判主体。“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党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坚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科学理论,充分展现了人民性的唯物史观底蕴。
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的伟大实践创造出来的,不是翻版,也无模板,更非再版,而是史无前例的创新和创造。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独立自主的探索与实践精神, 彰显了高度的理论自信和主动的实践自觉,是我们党始终具有创新创造能力、不断取得更大胜利的关键“密码”。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淮高镇通过开设党的二十大书籍专区、开展“党的二十大主播云上说”活动等多种形式,掀起当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图为2022年12月8日,淮高镇党员志愿者通过网络直播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人民图片 赵启瑞/摄
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守正和创新是相辅相成、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的。“守正”体现了事物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否遵循规律决定了“创新”的前进方向;“创新”意味着事物发展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运动过程,是对“旧”的突破与超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之“新”,不仅集聚了中国发展实践淬炼的思想精华,而且内蕴着中华文化基因,表现出一脉相承的连贯性,也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在“两个结合”中发展、创新的内在机理。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问题”本质上是事物的矛盾,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和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具有唯物辩证法的鲜亮底色。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求深入把握事物的整体,坚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事物的总体和全局、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探索规律,实现了系统优化和集成创新。
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世界历史观,体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为人类求解放、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理想。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求解放的中国化表达,与“自由人联合体”的愿景具有高度一致性和内在契合性。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以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博大胸襟和宏伟气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新境界。
“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概括和凝练总结,“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
“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胸怀天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导向和特有的大视野大境界。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度凝练的“六个必须坚持”,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到“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贯穿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生动诠释和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强烈的天下情怀和世界担当。
“坚持自信自立”和“坚持守正创新”,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精神特质和鲜明理论品格。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方能图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守正创新谱写出来的。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禀赋,贯穿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担当使命应有的精神气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活水。
“坚持问题导向”和“坚持系统观念”,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和基本工作方法。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得出一系列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同时,“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高站位、宏阔视野和战略眼光,站在全局高度,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系统思维擘画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宏伟蓝图,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升华出一系列规律性认识。
“六个必须坚持”是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六个必须坚持”既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为我们改造主客观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站稳人民立场,彰显大国担当。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恪守“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准则,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与人民心连心、共甘苦,关注人民的所思、所需、所盼,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转化为奋斗目标与精神追求。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世界人民谋福祉,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把握历史主动,推进创新创造。坚持发扬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具体结论教条化的错误倾向;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系统谋划。自觉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迎难而上、因势利导,着力化解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在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中找方法、育先机、求突破。强化系统思维,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历史思维定方向,以辩证思维化矛盾,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底线思维划边界。在工作实践中要提升宏观谋划的领导力和微观履践的执行力,在战略上布局、关键处落子,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大步迈进。
作者: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求是》2023/04
作者:徐艳玲